聽力會突然變差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耳垢填塞、鼓膜破損、中耳炎、外耳發炎、外傷、氣壓傷、噪音傷害、以及突發性聽力喪失等都有可能。而所謂「突發性聽力喪失」(sudden deafness)」根據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AAO-HNS)定義為「三天之內,連續三個聲音頻率,大於三十分貝感音神經性聽力減退」,有時伴隨有耳鳴、眩暈、耳悶的情形。發生率大約每年每10萬人有5到20人。發生率男女比率相等。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單側耳朵"突然"聽不到聲音或者是明顯的聽力下降,多數患者會合併耳鳴,而約四分之一會伴隨眩暈。所以一旦出現突發性的聽力變差,就應儘速就醫。
突發性聽力喪失並不等於耳中風
民間常把「突發性聽力喪失」稱之為「耳中風」,突發性聽力喪失與中風真的有關聯嗎?確實有些患者是因為支配內耳的血管痙攣或血栓造成循環不良,而導致細胞缺氧壞死而引起突發性聽力喪失。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是如此,這只佔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所以「突發性聽力喪失」並不等於「耳中風」。患者並不需要擔心罹患中風的機會變高。但如果伴隨有局部神經學症狀,像是吞嚥及語言困難、單側肢體無力,就要高度懷疑有中風的能性。
治療黃金時間
突發性失聽力喪失有治療的黃金時間,一般來說聽力恢復最顯著時期是在發病頭兩週內,若在此時投藥可達最佳效果,若晚至四到六週以後再投藥則成效較差。根據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的治療建議為:
1.口服或靜脈注射高劑量類固醇
2.耳內注射類固醇
3.高壓氧治療。

類固醇主要的作用是減少內耳的發炎,但若症狀超過兩週以上,則治療效果較差。耳內注射類固醇治療,它的原理是把類固醇用一個長針從耳膜打進中耳,再由中耳的卵圓窗滲透進內耳,來減少內耳的發炎反應。耳內注射類固醇,根據最新版的治療指引可做為一開始的治療,或口服類固醇治療失敗後的補救治療,建議時間為六週內施打。所謂高壓氧治療是讓病人在一個高壓艙內,在高於1.4個大氣壓的環境下,間歇性的吸入100%純氧的治療。在高壓的環境下吸入純氧可以大幅增加血液氧氣濃度,來提昇血液及組織內之含氧量。根據蔡醫師個人經驗,在發病的兩週內就接受口服類固醇,同時加上耳內注射類固醇以及高壓氧治療,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然而就算經過積極的治療,仍有約1/3的病人聽力無法恢復,另有1/3的病人聽力僅能部分恢復。若聽損治療後無完全恢復,應加強聽力復健,以及使用聽覺輔具:包括助聽器或電子耳。很多人因為聽力喪失後心灰意冷,而拒絕嘗試配戴助聽器,其實助聽器有助於恢復正常生活並保有對神經的刺激以免進一步退化。對於另一側好耳的聽力保健也很重要,平常應避免暴露於噪音或壓力性創傷。
►蔡凱喻醫師簡介:
 新店李亭鋒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
 耳鼻喉暨頭頸外科專科醫師
 高壓氧暨海底醫學專科醫師
 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 亞東醫院耳鼻喉科及高壓氧中心主治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醫師
 台灣睡眠醫學會醫師
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會醫師
 台灣顏面整形重建外科醫學會醫師

Related column 相關閱讀